关于潘玺园

 一、潘氏家族背景与收藏传统

 1. 潘世恩:科举仕途的奠基者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状元,历经四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获道光皇帝御赐“福”字匾,谥号“文恭”。

 家族传承:以“孝行、读书、行善”为训,培养出1位状元、8位进士、16位举人,李鸿章誉其为“翰林之家”。

家谱成员图

 2. 潘祖荫:金石收藏的巅峰

 潘世恩之孙,咸丰二年探花,官至工部尚书。

 收藏成就:

   青铜器:其“攀古楼”藏有大盂鼎、大克鼎,被称为“天下三宝有其两”。

   古籍:其“滂喜斋”藏宋刻孤本《梅花喜神谱》《金石录》等珍籍。

 社会影响:三次上疏力保左宗棠、提携吴大澂与赵之谦,共研金石学。

  3. 抗战护宝与国宝捐赠

 潘达于(潘祖年孙媳):抗战时期组织将大盂鼎、大克鼎等埋藏于苏州老宅地下,避免日军劫掠。

 捐赠行动:

   1951年后,潘氏后人将五代所藏陆续捐赠国家,现藏于故宫、上海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机构。

 

 二、潘家后人及其贡献

 近现代传承者

 潘博山(潘承厚)与潘景郑:潘祖同曾孙,继承“竹山堂”藏书,更名“宝山楼”,辑刊《明清藏书家尺牍》。

 潘素:潘世恩后代,著名画家,以金碧山水画闻名,其夫张伯驹夫妇捐赠陆机《平复帖》等珍品予故宫。

 三、古瓷器鉴赏

高古瓷传承了青铜器的遗风,器型端庄典雅,胎质纯净幽香,釉色温润如玉,千百年来传承有序。

所谓的传承有序,即孩童6-7岁入窑厂做学徒,随师傅学一种器型,终身不变,还不得外传,规矩严谨即使是父亲也不能传于儿子。所以有器型不对就不对的一说。

其二,高古瓷使用天然矿物质做釉面,多种包裹体在高温下产生不同的化学物理反应,会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窑变色,如星辰、如万花筒,变化万千,美的醉人。更有胎质的幽香使人醒脑明目生津。经过千百年的沉淀,釉面炸响留下一道道开片,使用高古瓷内外相连串通,水满而不溢,具有净化解毒的功效,另其食饮更加清甜入喉,

 四、玉器鉴定与家族传统

 1. 潘祖荫的玉器研究

 与吴大澂(《古玉图考》作者)合作,提出以青铜器断代法类比玉器形制。

 收藏战国玉璧、汉代韘形佩,强调玉质与沁色的自然过渡。

  2. 后世鉴定要点

 工艺痕迹:传世真品孔道为手工桯钻,呈螺旋纹;现代超声波钻孔则匀直无痕。

 包浆逻辑:传世玉器包浆温润,墓葬出土玉器则需结合环境判断钙化与蚀斑。

 五、鼻尖上的宋瓷:一段被遗忘的嗅觉传奇

  宋朝的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如苏轼就有“定州花瓷琢红玉”、杨万里也有“松风鸣雪兔毫霜”的句子等等。特别是古人的一句“夕阳紫翠忽成岚”句,让历代收藏者把钧窑瓷器视为珍宝。有一句俗语:家有千金万担不如钧瓷一片,红为最,紫为贵,天青月兰赛翡翠。

     宋瓷之所以能风云收藏界上千年,还有让人不解的谜,即精美的宋瓷能发出清甜香味。这在清代与清末民初的瓷器专著上也有记载。但清朝的《陶雅》一文进行了否定:“或谓宋瓷有以香质入料,久则异香喷发,且香气随年代而改变,嗅而知为某代之物。其说非也,盖瓷胎净细,阅岁浸久,自发古香,书籍亦然,非别有香料也。”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一书却肯定宋瓷能发出香味:“香瓷能于座间发出香气,恽南田有瓯香馆,即指此也,盖宋瓷制胚胎往往杂以香料,历年既久异香喷溢,最为珍罕之品有土胎香者、有浆胎香者、有瓷胎香者。浆胎香者较多,瓷胎较少,更有藏香胎、沈香胎等等……香瓷之香乃在胎骨,宋制器皿釉不到底,稍露胎骨于外故能发香,若釉汁满挂,纵香料入胎亦不能喷溢芬馥矣,是以香胎间于古瓷中有之,后代则甚罕也。”以上两书对宋瓷之中有香瓷说法各持己见。而潘玺园艺术品经营公司的收藏品中,聚有大量的飘香瓷,解惑了千百年来是否有飘香瓷一说。肯定的告知古瓷爱好者,飘香瓷的存在和神秘。更加欢迎古瓷爱好者一聚闻香体验。

 六、潘丽萍

 1. 家世背景

 潘世恩十世孙,苏州“贵潘”世家直系后裔。

     受家簇古董收藏的影响,自幼酷爱文化艺术品,一生寻寻觅觅几十年,在21世纪国家建设大破土之时,大量古瓷初面世而不被专家认可,潘丽萍凭着多年的经验果断收藏,其中有五代的柴窑瓷器、宋代的五大名窑瓷器数以千计

     柴瓷的精湛“薄如纸、光似剑、亮如镜。”千年来至今无人能仿。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汝、官、哥、钧、定一直站在瓷业的至高点久仿不及。元青花的妩媚;明五彩、斗彩的热烈;清代瓷器的奢侈和夸张。无不体现前辈的匠心和智慧。传承几千万的玉文化,像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红山的摸骨刀法,雕刻出一件件呆萌可卿的图腾,无不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良渚油丝线条勾出了心中的信仰,不达九天不罢休,诞生了玉崇。

     商代玉的浓浓生活气息,战汉玉使人想要又不肯给的扎手感,梦里都想拥有。大唐的玉佛玉人俑,无不生动肥美。宋辽的春水玉把荷塘月色定格在永恒……

  结语

潘世恩家族以“收藏即传承”为核心,从潘祖荫的金石收藏到潘达于的护宝壮举,再到潘丽萍的学术贡献,展现了文化守护的生生不息。正如潘丽萍所言:“真正的传承,是让历史活在当下的目光里。”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