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藏:技术壁垒与认知偏差的双重困境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参与古玩收藏的人数已达七千万至一亿,且仍在持续增长。从积极角度看,"盛世收藏"的热潮反映了民众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受利益驱动的盲目跟风者——听说邮品要涨价便蜂拥而至,得知钱币能保值便倾囊购买,见苏富比一只乾隆瓷瓶拍出五亿天价,便争相涉足清三代瓷器收藏。说到底,他们可能并非真正热爱收藏,而是认为藏品将来价值会更高,试图通过物化资产抵御风险罢了。正所谓"人上一万,形形色色",古玩市场的众生相本不足为奇。

意会之美与开眼之难

古玩的魅力,恰在于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往往难以用言语精准传达。那些镌刻在器物上的时间密码,需要收藏者用毕生经验去破译。我曾遇一位从事古董生意十余年的商人,他年初郑重其事地感叹:"直到今天我才明白,瓷器的新老根本辨不清。"起初我以为他终于参透了鉴定真谛,待听完后续才确认,这实则是位终生"不开眼"的主。

在古瓷丰富的信息层中,蕴含着大量需要破译的时间密码。这绝非人人可为之事,它要求收藏者具备深厚的人文、美学、历史积淀,更需独特的悟性与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开眼所需时长因人而异:有人天赋异禀,两三年便能分辨新旧;也有人耗尽半生,仍难辨真伪。这些现象本属自然,无需过多置喙。

最需警惕的,是那些为利所驱的投机者。他们见瓷器鉴定难度高,便转而以假乱真专程赴景德镇寻访仿古高手,重金定制"高仿品",再通过境外拍卖行兜售给同样外行的买家。偶有得手便沾沾自喜,甚至断言"市面上全是假货,真品早已绝迹"。更荒唐的是,这类人竟开始为人掌眼:无论何物,一概斥为赝品,还以自身侥幸经验四处宣扬"万物皆可仿,且能乱真"。

也曾亲历一例:某位"鉴定师"竟将一件开门见山的乾隆斗彩折沿盘贬为"景德镇小姑娘都能画的仿品",还声称"画得比真品更好"。此盘在行家眼中属典型的到代器物,可见其连基本绘画常识都匮乏,却敢妄下断论。这种起步便偏离正轨的"鉴定",自然难有准头。

真伪之辨:形与神的鸿沟

曾与这两位高手玩笑,拿出几件三代官窑器请其仿制,二人竟异口同声拒绝:"绝不可为!"这才是行内人的真心话。那些用羊皮打磨浮光、以高锰酸钾造"蛤蜊光"的伎俩,只能蒙骗外行。要在内行面前以假乱真,绝非易事。

以清三代官窑器底款为例:御用器款识多由一二人书写,"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这六字,书者写了一辈子,其流畅线条与顿挫笔力,绝非急功近利者能仿出神韵。那些心浮气躁的造假者,怎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形神兼备?或许在他们眼中,款字差异无从分辨,但稍有书法功底者,必能品出优劣。

官窑器所蕴含的真善美,其丰富程度远超想象。对真正研究过、仿制过的人来说,妄想处处乱真,难度堪比"造太阳"。当然,对从未开眼的收藏者而言,分不清真伪亦在情理之中。

乐在其中的挑战

有人因瓷器鉴定艰难而退缩:"真假难辨,不玩了!"但我们始终认为,正因其难,方显无穷乐趣——这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恰是瓷器收藏最迷人的探险与挑战。真正的魅力,正藏于这破译千年密码的征程之中。

最新资讯